規范化VS臟亂差
孝義農產品大市場運營實現統一業態規劃,蔬菜水果作為核心業態,項目二期大面積規劃并開發果蔬大棚,其他業態如糧油副食、干貨調料、海鮮水產、禽蛋豆制等并存,統一店面形象,整齊美觀大方,項目正式運營后市場方對經營戶實行統一管理,商品管理、人員管理、流通管理,都將保障經營戶高效運作。
傳統農批市場給人呈現的景象是“趕大集,人擠人,攤挨攤,雞飛鴨叫”,因在管理上沒有正規化,導致其臟、亂、差的狀況頻繁發生,但是今年在我國發生的新冠疫情和農批市場相關,導致人們對傳統農批市場的臟、亂、差有很大不滿,并且隨著國家對城市文明建設和美化升級的發展需求,傳統農批市場勢必要整治梳理。
輻射面廣VS局限性大
孝義農產品大市場位于孝義市城北新區核心發展區域,十五分鐘可直抵汾陽、介休等周邊縣市,農批戶及大規模種植養殖戶可以將自身產品銷售到周邊地區,擴大自己的客源群體,另外,項目總公司中鼎鑫農在全國已成功運營十幾個新型農產品物流園,經營戶可以通過此平臺將自己的產品銷往省外,也可以引進外省產品在本土銷售,銷售輻射面擴大,產品來源渠道擴大,實現農產品資源共享。
傳統老舊農批市場首先受規模限制,經營戶以小面積零散經營為主,單打獨斗,同行業惡性競爭,在客源有限的情況下,盈利困難。其次地理位置及交通限制,尤其是早高峰期時段,市場里人來人往,車輛絡繹不絕,市場出入口及周邊都易造成擁堵,嚴重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專業培育VS缺乏規范
孝義農產品大市場作為孝義市民生工程、三農創富平臺,未來在孝義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將出資一千萬用于市場培育,并且對經營戶實施一對一金融貸款幫扶、品牌推廣幫扶,項目建成后配套設施齊全,經營便捷,成行成市,客源穩定且可以無限增長,一個成熟的專業市場實際上就是一個行業的縮影,不管商家如何更替,市場永遠存在。
傳統農批市場仍停留在原始攤商階段,市場監管以收攤位管理費為主,運營水平偏低,“重收輕管”現象較嚴重,管理方與經營者未能達成經濟共同體,其次,基礎設施體系跟不上現代化發展,如冷鏈、物流、檢驗檢疫,以及處于最末端的垃圾處理。
信息化VS傳統化
孝義農產品大市場可以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在源頭,建立龐大的遍布全國的產地供應網絡,實現農產品供給的無阻力;在銷售下游環節,形成農批采購忠實用戶群,其次互聯網信息化,讓每件商品有自己的“身份證”,在生產、運輸、進場和交易等全過程執行溯源碼制度,如果產品有問題,即可憑號追溯其來源產地等信息。
傳統農批市場依舊是人工收集數據、統計,準確度不高,時效性慢,生產和銷售配比不能準確把控,其次 傳統農批市場消費渠道主要是居民購買和超市批零,線上渠道占比很低,但是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當電商網購成為人們的消費習慣時,傳統經營模式必將轉型。
孝義農產品大市場VS傳統老舊農批市場,誰更勝一籌呢?孝義農產品大市場應市場發展需求而生,必將引領農業發展新方向,成為孝義市農業革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