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指數前100名
我是一個閃光的標題
全省唯一孝義市全國第67位
攜手奮進新孝義
2020全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詩經·大雅·民勞》)實現小康是中國社會兩千多年來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歷史性成就。
今天讓我們一起挎起菜籃子
快步奔小康
第一代 (1985-1988)最初的菜籃子1985年,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統派購制度”正式取消,改為“實行合同定購”。隨后,為緩解國內農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由政府投資并管理的“菜籃子工程”——最早的農貿市場出現了。但此時的“菜籃子工程”僅算是農貿市場前期雛形。
第二代 (1989-1993)初具格局的農貿市場到90年代,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格局被建立起來。全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達2080個,城鄉集貿市場已達8.3萬個,其中農副產品專業市場8220個,基本的“五站式”流通模式,農戶——產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消費者初具雛形,全國大市場、大流通的新格局農貿市場初步形成。
第三代 (1994-1999)供需平衡的農批市場在1994年,“菜籃子工程”實現生產基地建設為主轉向生產基地與市場體系建設并舉的新階段。到1999年,我國“菜籃子”工程進入了新的發展歷程,其顯著標志是供求形勢已經從長期短缺轉變為供求基本平衡。在商品種類,數量等方面能滿足百姓生活需求的農批市場形成了。
第四代 (2000-2009)注重安全的農批市場到20世紀初,我國生鮮市場的供需已經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于此同時國內農批市場“商品安全事故”頻發,政府對于農批市場的發展側重點由“供求”轉向“安全”,先后出臺了如“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這類文件。注重保障百姓食品安全的第四代農批市場由此而產生。
第五代 (2010-2019)專業化管理的農批市場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農批市場成為了農產品零售主要渠道。產品供應充足,品類豐富,質量有保障已是農批市場的基本要求,但“臟亂差”的采購環境開始被消費者詬病。升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商戶和市民使用體驗感開始成為農批市場的新標準。提高居民采購幸福指數的第五代專業化管理的農批市場應運而生。
第六代 (2020——)現代智慧農批市場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充分發展,新一代的互聯網 賦能,由政府政策引導與老百姓消費升級帶來的高體驗訴求的智慧新農批市場開始出現,以及2020年影響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反向倒退農批市場的轉型升級,從環境設施、銷售渠道、食品安全、檢測溯源多個層面賦能,成為未來農批市場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