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了解一座城市
就要從它的菜市場開始
小小菜市場里
藏著一座城市的靈魂和底色
人間煙火小小菜市場
改頭換面大大有文章
菜市場大多“臟亂差”?
多家農貿市場給出屬于自己的答卷
新發地復市,只批發不零售
闊別多日,北京的“菜籃子”新發地8月15日重整旗鼓再出發,先行對外開放營業的是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主市場鐵路以南的區域,果蔬交易量將逐步恢復正常時期的60%。新升級的新發地市場,實行預約進場、電子交易、全程留痕,讓信息更加公開透明。同時,還實行買賣雙方分區管理,買賣雙方各有各的活動范圍,不能“穿行”,擺渡車把貨物從賣方區運到買方區。
批發商穿紅色馬甲,采購商穿黃色馬甲,管理人員穿藍色馬甲,擺渡車司機穿綠色馬甲,通過不同顏色的馬甲區分進入市場內的人員身份。
新發地全面取消零售功能,不再向個人消費者開放,為滿足居民日常零售的需求,市場外圍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便民菜店。
誰說菜市場沒“顏值”
大多數的菜市場往往和“臟亂差”有聯系,最近幾年,特別是今年以來,很多地方都啟動了菜市場的升級改造,菜市場的發展潛力有多大?顏值有多高?
【湖北武漢:新潮市集復古又智慧】
武漢“明成一品”沙湖邊市集,由原來的宏祥路生鮮市場改造而成,1500平方米、兩層樓、40家商戶各種生鮮,不僅有武漢名小吃燒麥、豆皮、熱干面、豬油餅等,還有磁帶、縫紉機、手搖電話等90后年輕人少見的復古老物件。
買菜之余,拍照打卡,坐二樓喝咖啡聊天,是件挺愜意的事,市集創始人周明成說:“我們要讓00后也喜歡來這里”
【浙江杭州:一物一碼可溯源 菜品信息一目了然】
在杭州的駱家莊農貿市場,市場方通過智慧農貿管理系統,全程監控商戶交易流水和食品溯源,市民可以通過智慧化數據大屏和豬肉追溯查詢,追根溯源菜品源產地,實時查詢價格和商戶信息。大數據可視化讓市場運營更透明、便民。
“你點我檢”市場還設置了食品安全檢測室,專人為市民現場檢測食物農藥殘留,讓市民買得放心、吃得安全。
【遼寧大連:有“顏”有“料”有“品”的農貿市場】
大連甘井子區農貿市場,在當地已經經營了十多年,面積約五千多平方米、有200多家的商鋪,在今年7月上旬全方位升級改造后,農貿市場變身綜合社區商業服務中心。
菜市場升級了,菜價會不會也跟著升級?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菜市場它最迷人的地方,可能還是物美價廉。但是改造之后,菜價是否受到影響?又有哪些地方變得不一樣了呢?近日,在《小菜場大文章》央視新聞新媒體直播中,總臺央視記者云連線了杭州市江干區彭埠街道工作人員金慧、武漢“明成一品”沙湖邊市集創始人周明成和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對以上問題進行了簡單的解答。
升級改造會影響菜價嗎?
△ 杭州市江干區彭埠街道農貿市場
杭州市江干區彭埠街道工作人員 金慧:菜價絕對不可以漲,我們的初心就是為了便民、為了惠民。我們整個農貿市場的場所歸于街道的集體資產,出租給市場方運營時可以讓利。市場方要允諾絕對不可以把攤位費或者是其他的裝修費加在菜價上。
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 馬增?。?/span>我認為從國家部委也得重視這個問題,把它的市場定位用法律的形式規范,中央財政再拿一部分資金支持,在每個城市做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設置一部分的資金,或者物價調控基金,或者是基礎設施的改造資金,去進行扶持。
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 馬增?。?/span>農貿市場和超市不一樣,大家都極力想把農貿市場改成超市,其實農貿市場是必須要存在的。國際上,從一些發達國家來講也是必須存在的。
不管是街道管理、還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管理,我們提出同一個要求,都是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都是現代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只要發揮得好就行。我們要建立退出準入機制,不合格的就退出市場。
△圖:武漢市明成一品沙湖邊市集杭州市江干區彭埠街道黨工委委員 金慧:作為街道,整個農貿市場的場所歸于街道的集體資產,那么我們來出租給市場方運營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讓利,讓出租方能有更多的優惠,比如說租金、裝修等等。市場方要允諾絕對不可以把攤位費或其他裝修費加在菜價和別的地方,一定要讓老百姓最得利。
△圖:杭州市江干區彭埠街道市場圖片
武漢市明成一品沙湖市邊集創始人 周明成:現在說的就是“菜市場+”的概念。農貿市場不僅可以買菜,還可以有文化內容的輸出。我們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去了解它最好的方式就是逛菜市場。
△圖:武漢市明成一品沙湖市邊集的直播間記者手記
總臺央視記者 丁雅妮
從南到北,每座城市總少不了鬧哄哄又充滿濃濃煙火氣的菜市場。我的家鄉,是一座西北小城。我家附近,有一座人氣旺盛的菜市場。我媽說,她還是個中學生的時候,菜市場就在那兒了。市場里有個牛肉鋪,我媽一直在那兒買牛肉。這么多年,眼看著攤主從當年的小伙子變成了老爺爺,但攤位就一直在那兒沒變過。他家的牛肉賣的特別好,所以到下午,好部位就賣光了。我媽總是頭一天特意去市場,跟攤主打個招呼,讓人家給預留好第二天要買的肉。那個感覺還挺隆重的,特別像是你要去高檔餐廳吃,必須提前電話訂座一樣。買的時間久了,連砍價的環節都沒有了,買賣雙方早就形成了默契。
最近幾年,我媽常住北京,回去的時間少了。但只要回去,就一定會去市場看一看,即便不買肉,也要繞到牛肉鋪看一眼,看到一切如常,就放心了。幾個月前,聽說市場被拆了,我的第一反應是,以后回家,去哪兒買絕對有牛肉味兒的牛肉?去哪兒買皮薄瓤沙滿是汁水的西紅柿?去哪兒買剛出鍋香噴噴的轉爐瓜子?跟別人描述地點,我們經常說“某某市場西邊”、“某某市場東邊”,以后怎么說?
對于很多人來說,菜市場它是個買菜的地方,你不會總把它掛在心上。可它又不單單是個買菜的地方。它構成了你的生活、你對一座城市記憶的一部分。它在,你忽略;它不在,你失落。
如今,時代在變,我們對生活的要求也在變。更高、更快、更強,聽起來也像是這個消費時代的追求。有人問,你有多久沒有去過菜市場了?在如今的大城市里,生活節奏緊張,加班加點是常事,我們和菜市場早就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了;在滿地菜葉子、充滿魚腥味的市場里挑挑撿撿砍砍價,這看起來是大爺大媽的套路。我們更習慣的操作是:沖進干凈的超市,撿好看的蔬菜水果扔進購物車,掃碼,結賬,走人…… 所以,菜市場,它會不會真的有一天,徹底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好在,菜市場也很努力。這幾年,特別是今年以來,各地都在推動菜市場的改造升級。改善市場環境,讓買菜的居民能有更好的購物體驗;完善各種質量監管系統,包括5G、大數據的應用,讓菜市場的食品質量安全更能有保障,也讓蔬菜瓜果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流通更加順暢……
原文轉自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